林芝市是西藏自治區的一個地級市 ,古稱工布,“林芝”是藏文“尼池”或“娘池”音譯而來,藏語意為“娘氏家庭的寶座或太陽的寶座”。林芝市位于西藏自治區東南部,地處北緯26°52′-30°40′,東經92°09′-98°47′之間,雅魯藏布江中下游,其西部和西南部分別與拉薩市、山南市相連,東部和北部分別與昌都市、那曲地區相連,南部與印度、緬甸兩國接壤,被稱為西藏的江南,有世界上最深的峽谷——雅魯藏布江大峽谷。
2012年,林芝實現地區生產總值72.39億元,與2011年相比增長12%。林芝平均海拔3100米,幅員面積11.7萬平方千米,實際控制7.6萬平方千米,總人口20.3萬人(2014年)。
林芝是藏文尼池( nying khri )或‘娘池’(nyang khri)一詞音譯而來的。解放后,測繪隊的同志根據當地的物產特點,把“尼池”寫作“林芝”并運用運用至今。
林芝歷史古老,可以追溯到西藏的史前時期。20世紀70年代,尼洋河邊發現了一批新石器時代的人類遺骨和墓葬群,考古表明早在4000-5000年之前,林芝地區已有人類從事刀耕火種的農業,過著相對定居的生活。出土文物中的網墜、箭頭,說明這里的人們不僅在古代的尼洋河、雅魯藏布江水濱從事農業,也兼從事漁業。
林芝歷史的最早的文字記錄見于工布第穆摩崖石刻上。該石刻位于林芝縣門日區廣久雍仲增村附近,面向西南,已有1200多年的歷史,字跡仍然清楚。
此后許多年工布地區都由工布王統治。到了薩迦時期和帕竹時期(13-16世紀),林芝地區成了藏傳佛教噶瑪噶舉派的勢力范圍。17世紀甘丹頗章政權成立,林芝地區被分封為阿沛、江中、甲拉等幾家地方首領的領地,不久又劃分成立了則拉、覺木、雪卡、江達等宗。而波密地方,長期為土酋噶朗德巴統治,處于割據狀況。
民國二十年(1931年),西藏地方政府將林芝波密地方劃為波堆、波密兩宗,墨脫地區改為墨脫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