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曲地區地處西藏自治區北部,位于青藏高原腹地,下轄10個縣,地區行政公署駐那曲縣。整個地形呈西高東低傾斜,西高,中平,東低,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這里海拔較高,熱量不足,氣候嚴寒干旱,含氧量僅為海平面的一半,限制了農業的發展,但廣闊的天然草原,可供家畜放牧采食,是自治區主要發展畜牧業的地區。中西部地形遼闊平坦,多丘陵盆地,內陸湖泊星羅棋布,河流縱橫其間,東部屬河谷地帶,多高山峽谷,是藏北僅有的農作物產區,并有少量的森林資源和灌木草場,其海拔高度在3500~4500米之間,氣候好于中西部。
全地區總面積42萬多平方公里,總人口39萬(其中藏族326920人占總人口的98.86%)。全地區除東部少量的半農半牧區外(耕地面積約8萬畝),基本上是一個純牧區,擁有草地面積5億多畝,其中可利用草地面積3.8億畝。
那曲地區地域遼闊,自然資源豐富,人文景觀獨特,是一塊待開發的寶地。那曲有豐富的蟲草、貝母、人參果和黃金、石油、鉻礦、銻礦等資源。擁有植物種類402種以上和動物種類508種以上,野牦牛、藏羚羊、黑頸鶴、獐子等100多種國家一、二級野生保護動物在藏北這片土地上棲息,形成了高原獨特的自然生態環境。
那曲境內河流縱橫,水利資源極為豐富。長江、怒江都發源于這片世界之顛的地方,那曲境內匯入這兩條江的支流各達20多條,匯入內陸湖泊及雅魯藏布江的大小支流多達30多條,其他季節性河流不計其數。另外,那曲還分布著高原四大名湖之一的納木錯,西藏三大雍湖之一的當惹雍湖,湖泊星羅棋布,數量多達3000多個。
40年來,尤其是中央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談會以來,中央從政策、資金等方面全方位向西藏傾斜,本地固定資產投資力度不斷加大,基礎設施不斷改善,城鎮面貌煥然一新。從1961年—2005年全地區固定資產投資累計達85億多元,僅“十五”期間預計完成固定資產投資60多億元,進一步緩解了“瓶頸”制約,有效推動了該地經濟社會的跨越式發展。多元化的運輸網絡基本形成,通達能力和運輸能力不斷提高。通信事業超前發展。豐富的水力、地熱、太陽能、風能資源得到合理的開發和利用。改革開放20多年來,全地區共建成各類電站42座,裝機容量20439千瓦。以109、317國道和省道安獅公路為主體、以那曲鎮為中心,輻射各縣、鄉、村的公路交通網絡已經形成,通車里程達8.8萬公里,即將建成的青藏鐵路縱貫那曲。蘭西拉、黑昌光纜的建設極大地改善了那曲地區的通信條件,實現了鄉鄉通電話的目標。以地區、縣城為中心的中小城鎮初顯規模。那曲鎮由和平解放前的幾間土坯房、幾頂毛氈帳篷的小驛站,發展到現在市政功能齊全,常住人口8萬余人,年流動人口20萬人以上,城區建設面積達12平方公里的藏北重鎮。
那曲地區
- 當前位置:
- 首頁
- 那曲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