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欄的話:
今年是西藏地方財政成立60周年,60年來,在自治區黨委、政府的堅強領導下,西藏地方財政圍繞中心、服務大局,為我區跨越式發展和長治久安提供了堅實的財力保障和重要的政策支撐。為從多方面反映西藏財政發展變化和所取得的成就,本報(編注:西藏日報)從今天起開設“西藏財政輝煌60年“系列專欄,敬請關注。
用數字說變化,既不抽象,又很客觀。記者剛提起西藏財政60年,自治區財政廳廳長艾俊濤開門見山地說起這樣兩組數據: 971萬元與750億元、258萬元與55億元。
艾俊濤廳長告訴記者, 西藏地方財政成立之年,全區財政支出只有971萬元,到2011年全區財政支出已經達到750億元,60年增長7700多倍;而財政收入也從1952年的258萬元到2011年的55億元,60年增長2000多倍。他動情地說道:“兩組數據的對比,不僅充分說明我區財政的艱辛與輝煌,也能折射出自和平解放以來整個西藏的滄桑巨變”。這兩組數字的背后,飽含著幾代西藏財政人不懈的努力和追求,飽含著幾代西藏財政人的智慧和汗水。
光輝歷程
1951年,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十八軍進軍西藏和平解放西藏。1952年3月,為適應西藏革命和建設需要,西藏工委抽調隨十八軍進藏的部分財經干部,組建了西藏工委財政部,標志著新中國西藏地方財政的誕生。之后經過幾次機構變更,于1979年7月正式更名為西藏自治區財政廳。現年61歲的財政廳原黨組書記普窮同志,親歷了西藏財政幾十年來的發展變化。
“西藏地方財政誕生于封建農奴社會的經濟基礎上。當時,占西藏總人口不足5%的農奴主占有著西藏絕大部分生產資料,因此,可供財政分配的社會財富極為有限。1952年西藏地方財政成立時,全年地方財政收入只有258萬元。保證進藏人員和上層統戰工作及爭取群眾工作所需經費幾乎完全依靠中央財政補助,處于典型的供給型財政。實行民主改革后,西藏社會生產力得到空前解放,地方財政收入持續穩定增長,財政改革與發展呈現良好勢頭。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發后,西藏地方財政嚴重受挫,地方財政收入從1967年開始出現了長達20年的負增長。”回首往事,普窮的話語中透出一股無比厚重的歷史滄桑感。
“西藏財政60年的發展歷程,是一個極不平凡的過程,從‘吃飯財政’到‘建設財政’,再到‘公共財政’,幾代西藏財政人歷盡艱辛,經風雨,見彩虹。”談起西藏財政60年的發展歷程,自治區財政廳副廳長尹分水感慨萬分,他對記者歷數西藏財政60年來 6個重要階段的歷史脈絡:
1952年——1959年初創時期。這一階段,西藏各項事業百廢待興,各級財政機構尚不健全,財政收入幾乎全部來源于中央財政,財政支出主要用于保證進藏人員和上層統戰工作及爭取群眾工作。
1959年——1965年加快發展時期。1959年實行民主改革后,廣大翻身農奴迸發出了極大的生產熱情,長期壓制的社會生產力得到空前解放。地、縣政權陸續建立,財政機構也相應延伸到地、縣。這段時期,地方財政自給率平均達到34.5%。財政工作重點放在保障民主改革和各項建設事業發展的資金需要上,其間用于經濟建設的支出比重平均達到65%。西藏的經濟建設進入一個短暫的“黃金時期”。
1966年——1987年曲折發展階段。1966年文化大革命后,中斷了西藏財政良好的發展進程。從1967年一直到1987年,西藏財政進入了長達20年的財政收入負增長時期。這個階段,所有的財政收入不足以彌補企業虧損,西藏財政處于舉步維艱的狀態。
1987年——2000年恢復發展階段。隨著深化改革、擴大開放,西藏財政于1988年終于結束了長達20年來財政收入負增長的局面,當年完成收入225.7萬元。盡管財政收入保持持續較高增長態勢,但由于經濟總量小、增長質量差等原因,財政收入絕對額卻極為有限。加之,在稅制改革前,中央財政本身也十分困難,無法給西藏提供相對充裕的財力支持。因此,與改革開放、經濟社會發展所必須的資金需求產生了巨大的反差。主要表現在,到2000年,地方財政收入不足6億元,中央補助收入只有63億元,財政支出不足60億元。當時財政部門用的最多的一個詞是“捉襟見肘”。
2001年——2005年加快發展階段。2001年6月,中央召開第四次西藏工作座談會,會議確定中央對西藏實行“收入全留、補助遞增、專項扶持”的財政補貼政策,為壯大西藏地方財政實力提供了強大的政策支撐。在這一全國獨一無二的特殊優惠政策帶動下,到2001年,全區財政支出突破100億元大關;到2003年,全區財政收入突破10億元大關。到“十五”末,全區地方財政收入完成12億元,是“九五”末期的2.23倍,年均增長17.4%;財政支出完成185億元,是“九五”末期的3.08倍,年均增長25.27%。隨著財政實力的不斷壯大,財政支持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撐作用明顯增強,公共服務保障能力和水平大幅提高,財政制度設計和政策取向的公共性特征日益凸顯。到“十五”末,已基本建成公共財政框架體系。
進入“十一五”以來,在中央財政的巨大支持下,在全區經濟跨越式發展的有力推動下,西藏財政進入跨越式發展的全新階段。2007年地方財政收入突破20億元,同年全區財政歷年滾存赤字全部消化,結束了長達15年財政赤字的歷史,到2009年地方財政收入突破30億元大關。全區財政支出于2006年突破200億元,從2008到2011年連續突破300億元、400億元、500億元和700億元。同期自治區財政實際用于地縣的財政支出達到總支出的75%以上。西藏財政從過去的“一要吃飯、二要建設”的“兩位一體”向“一要吃飯、二要建設、三要科學發展”的“三位一體”轉變,建立了適應市場經濟體制、符合西藏實際的公共財政體系,地方財政實力和財政管理水平實現了歷史性跨越。
回顧60年來西藏地方財政的光輝歷程,我們深切感受到其中的艱辛與曲折,也能深切地感知到闊步前行的步伐。地方財政收入突破1億元用了近半個世紀的漫長時期,而從10億元到50億元,僅僅用了10年時間。“西藏財政之所以有今天這樣一個良好的發展局面,從根本上講,得益于中央財政的特殊政策扶持和巨大財力支持。西藏財政60年的歷史,飽含著中央對西藏的特殊關懷, 飽含著全國人民對西藏各族人民的深情厚誼”。自治區財政廳廳長艾俊濤向記者提供了幾個數字:從1952年到2011年,中央對西藏的財力補助累計達到3500多億元。其中2001年至2011年中央對西藏的財力補助占西藏地方財政成立以來累計補助收入的80%以上,西藏財政支出90%以上來自中央財政的扶持。中央財政的特殊優惠政策和巨大財力支持,有力地促進了我區經濟發展、社會進步、民族團結、局勢穩定、邊防鞏固和人民安居樂業,為建設小康西藏、平安西藏、和諧西藏、生態西藏提供了可靠的財力保障和強有力的政策支撐。
六十年艱苦奮斗,六十年鑄就輝煌。60年來,西藏財政為西藏各項事業繁榮發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重大貢獻。
#p#西藏財政60年發展綜述:從971萬元到750億元(二)#e#輝煌成就
半世紀變革逾千年。
“西藏地方財政成立60年來,在中央財政的特殊政策扶持和巨大財力支持下,在自治區黨委、政府的堅強領導下,我區財政圍繞各個歷史階段黨的西藏工作方針,深化改革,開拓創新,充分發揮財政職能,為西藏革命、建設和改革開放事業作出了重要貢獻。”自治區財政廳黨組書記吾金平措自豪地說。“十一五”期間,全區財政收入達到126.32億元,比“十五”時期增長3倍。2011年,自治區財政收入突破50億元大關,比“十五”時期累計收入超出10億元之多,受到了自治區政府的表彰。
“十五”以來,我區財政本著建立適應市場經濟體制、符合西藏實際的公共財政體系目標要求,大膽探索創新財政管理體制和財政運行機制。按照財力與事權相匹配的原則,不斷完善各級政府間的財政管理體制,初步建立了事權與財力相統一,激勵與約束相統一,權力與義務相統一,財力與支出責任相統一的財政管理體制。在總體管理體制不斷完善的同時,按照均等化原則,建立和完善了均衡性轉移支付制度;按照養事不養人的原則,建立了農村公共服務經費保障機制;按照防患于未然的原則,建立了財政應急保障準備金制度;按照成本最小化原則,建立了縣以上城鎮基礎設施運行維護和更新改造經費保障機制;按照效能優先原則,建立完善了縣級后勤服務社會化制度;按照綜合統籌的原則,建立了財力資源整合分配機制。與此同時,不斷深化預算管理和國庫管理制度改革,建立了公共財政預算、國有資本經營預算、政府性基金預算、社會保障預算有機銜接的政府預算體系和國庫單一賬戶管理動態監控體系;不斷加強財政資金監管力度,建立了覆蓋所有政府性資金和財政運行全過程的財政監督機制和財政預算支出績效評價制度;不斷創新財政運行管理手段,建立了“管理一體化、業務一體化、技術一體化”財政管理信息系統,初步健全了科學化、精細化的財政運行管理機能,實現了財政運行機制向調控型轉變、財政工作方式向主動型轉變、財政管理方式向集約型轉變、財政目標模式向公共型轉變的改革創新目標。
談及近十年來的財政發展變化,艾俊濤廳長并沒有講述財政收支運行、財政制度改革等記者預想的事宜。他卻感慨道:“2001年以來,特別是進入‘十一五’以來,隨著財力狀況的不斷好轉,全區各級財政部門堅持圍繞中心、服務大局,超前謀劃、綜合統籌,集中財力、攻堅克難,著力加大關鍵領域和薄弱環節的投入力度,辦了不少過去一直想辦而遲遲辦不成的大事、要事,確保了自治區黨委、政府確定的一系列重大決策落到實處,有力地緩解了影響和制約跨越式發展的長期性、根本性矛盾。特別是為了保障和改善民生,全區各級財政堅持以人為本,大幅度增加以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投入,走出了一條‘小財政、大民生’的路子。”
教育事業實現跨越式發展。“十一五”期間全區教育支出達到231.7億元,占西藏和平解放以來教育總投入的56.8%,比“十五”時期增長1.6倍。以2007年開始免除城鎮學生義務教育階段的學雜費、書本費和作業本費為標志,免費義務教育制度覆蓋全區城鄉。從2011年開始,將過去由高中階段學生個人承擔的學費、住宿費、教科書費及雜費全部納入公共財政保障范圍,在全國率先實現了高中階段免費教育。全面實行了學前至高中階段城鎮困難家庭子女助學金政策、學前教育農牧民子女補助政策,將義務教育和高中階段教育所有農牧民子女全部納入“三包”政策范圍,并根據不同地區海拔高度、支出成本差異等因素,分類調整了財政補助政策。二、三、四類區及邊境縣年均補助分別達到2200元、2300元和2400元,惠及51.7萬多名學生,占在校生總人數的95%。教育“三包”政策延伸擴大到學前至高中15年教育階段。2011年我區“兩基”攻堅順利通過國家驗收,適齡兒童入學率從和平解放前的不足2%提高到99.4%,文盲率從和平解放前的96%下降到1%。2012年,又實施了農村義務教育學生營養改善計劃。至此,學前至高中階段教育財政用于學生個人年度補助總量達到12億元以上,為使所有孩子上得起學、上好學,提供了可靠財力保障。
醫療衛生服務水平空前提高。西藏和平解放前,全區只有3所官辦藏醫機構,從業人員不足百人。隨著西藏和平解放,特別是進入新世紀以來,投入巨額資金全力改善區、地、縣、鄉、村醫療衛生條件,醫療衛生服務網絡基本覆蓋全區城鄉。“十五”以來,自治區財政集中改善了7地(市)人民醫院、藏醫院醫療設備,統一為各縣、鄉(鎮)醫療衛生機構配備了X光機、心電圖機等基本醫療設備,醫療設備條件得到顯著改善。為全區74個縣配備了救護車、600多個鄉(鎮)衛生院配備了流動衛生服務車、為28個邊境偏遠縣醫院配備急救車輛,行醫就醫更加便捷高效。同時,通過政府購買專業技術性公益崗位以充實基層醫療衛生隊伍,實行鄉村醫生基本報酬和獎勵政策以穩定基層醫療衛生隊伍。支持實施了“農牧民健康促進行動”、“降低孕產婦死亡率和消除新生兒破傷風”醫療衛生服務項目、農牧民婦女孕前健康檢查試點工作,孕產婦死亡率和嬰兒死亡率大幅下降,住院分娩率提高到62.49%。“十一五”以來,安排公共衛生保障資金11億余元,傳染病、地方病得到有效防治,傳染病發病率從1978年的3864.12/10萬下降到現在的325.07/10萬。醫藥衛生體制改革不斷深化,國家基本藥物制度在全區范圍全面實施,684個基層醫療機構實現藥品“零差率”銷售,受益人口達250萬。全區衛生事業費由1952年的77.9萬元增加到2011年的35.3億元,醫療衛生設施設備條件和醫療衛生服務水平大幅提高,全區人均期望壽命己由解放初的35.5歲,提高到現在的67歲。
社會保障體系覆蓋全區城鄉。農牧區醫療制度補助標準由2005年的80元提高到2011年的300元;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在全區范圍全面推開,參保職工統籌醫療費用最高報銷額度由原來的6萬元提高到了8萬元;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制度全面建立,縣以上城鎮居民、學齡前兒童、在校學生和區外全日制大中專學生全部納入統籌范圍。建立了城鄉居民大額補充醫療商業保險,形成了覆蓋城鄉居民的大額補充醫療商業保險體系。建立實施了統一城鄉的全新醫療救助制度,2010年——2011年累計救助36667人/次,累計兌現救助資金21460萬元,初步形成了以基本醫療保險為主、以補充醫療保險為輔、以困難群眾醫療救助為“托底”的多層次、全覆蓋的全區醫療保障體系,有效緩解了“看病貴”、“看不起病”和“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的老大難問題。企業職工養老保險制度歷經20多年運行日趨完善,基本養老金標準從2005年的1352元提高到2011年的2439元。城鎮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在全國率先啟動實施,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提前兩年實現全覆蓋,養老保險體系進一步健全,老有所養的愿景變成現實。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標準由2005年的210元提高到2011年的360元;農村低保于2007年在全國率先建立,保障標準從建立初期的800元提高到2011年的1450元。同時建立了孤兒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城鄉居民臨時生活救助制度,實行了社會救助和保障標準與物價上漲掛鉤聯動機制。城鄉低保、救助對象基本生活得到有效保障。積極的就業政策得到深入落實,建立和完善了以稅費減免、社保補貼、職業培訓補貼、創業扶持和政府購買公益性崗位為主要內容的積極就業政策體系。2011年,落實資金7.86億元,使近1.8萬名高校畢業生和就業困難群體實現就業。應屆高校畢業生基本實現全就業,連續五年動態消除了城鎮零就業家庭。
保障性住房建設全面推進。“十一五”期間,自治區財政安排資金40.49億元,在區、地(市)、縣、鄉(鎮)建設廉租房和周轉房,其中廉租房投入資金9.41億元,建設10800套;周轉房投入資金31.08億元,建設26582套。2011年,安排住房保障支出55.5億元,重點支持建設和改造了1.55萬套保障性住房,為7044戶困難群眾發放了租賃住房補貼,城鎮困難家庭和廣大基層干部職工住房條件得到前所未有的改善,“安得廣廈千萬間”的千古詠嘆變成現實。
2011年,為深入貫徹落實自治區黨委、政府就夯實城鄉基層基礎、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創建和諧模范寺廟等方面采取的一系列重大舉措,自治區財政積極盤活存量、調劑增量,在年初預算之外及時安排巨額資金,確保了黨委、政府重大決策部署落到實處、發揮實效,為夯實跨越式發展基礎,促進社會更加和諧穩定,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保障作用。
“財者,國之命而萬事之本,國之所以存亡,事之所以成敗,常必由之。”一切事業發展離不開財政政策支撐和財政資金保障。正因如此,千言萬語難以書寫60年光輝歷程和輝煌成就。但從歷史的點滴回顧中,我們依然深切地感知60年的風雨坎坷和60年來勵精圖治鑄就的輝煌。
“回顧60年來西藏財政的光輝歷程和輝煌成就,我們深切地感受到西藏地方財政60年的歷史,濃縮了中央關心西藏、全國支援西藏的偉大歷程和光輝實踐;集中反映了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西藏日新月異的發展和翻天覆地的變化;充分說明了黨的治藏方略的無比正確性和社會主義制度的巨大優越性。我區財政蒸蒸日上的局面,歸根結底,得益于我國綜合國力和國家財政實力的顯著增強。眾所周知,我區財政90%以上的資金來源于中央財政,一分一厘皆是全國人民的血汗錢。我們要懷著感恩的心、懷著對黨對人民高度負責的態度,用好每筆資金,為西藏各族人民增進民生福祉。”艾俊濤飽含深情地說道。
#p#西藏財政60年發展綜述:從971萬元到750億元(三)#e#
美好藍圖
回首過去,輝煌成就令人自豪;展望未來,美好前景催人奮進。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是我區奮力追趕全國發展步伐、加快縮小與全國發展差距,確保到2020年同全國一道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宏偉奮斗目標的關鍵時期。站在新的起點,面向新的征程,西藏財政將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深入貫徹落實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談會確定的西藏工作指導思想,堅持走有中國特色、西藏特點的發展路子,以科學發展、跨越式發展和長治久安為主題,以增強基本公共服務能力為主線,以支持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為著力點,以保障和改善民生為出發點和落腳點,以創新財政體制機制為動力,突出生財之本,善謀聚財之策,創新理財之法,嚴格用財之道,著力構建體制完善、機制健全、服務高效、以人為本的公共財政管理體系,力爭在“十二五”期間地方財政收入比“十一五”時期翻一番,財政支出比“十一五”時期增加千億元以上,為西藏與全國一道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宏偉目標,提供堅實的財力保障和強大的政策支撐。
站在歷史發展新的起點上,開創繁榮發展新的輝煌,西藏財政將始終堅持發展是第一要務,把加快發展作為解決西藏問題的關鍵和基礎,充分發揮財稅政策杠桿和財政資金導向作用,突出支持具有地方特色和比較優勢的戰略支撐產業,不斷增強財政經濟自我發展能力,進一步夯實發展的物質基礎;始終堅持“首要任務”,把解決“三農”問題作為各項工作的重中之重,以城鄉一體化發展為長遠目標,集中財力、攻堅克難,著力縮小城鄉發展差距;始終堅持穩定是第一責任,把維護穩定作為西藏跨越式發展和長治久安的首要前提和重要保障,按照謀長久之策,行固本之舉的要求,以支持基層基礎工作和創新社會管理為重點,促進實現長治久安,全力營造發展的和諧環境;始終堅持以人為本,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財政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統籌城鄉區域均衡發展,大力推進基本公共服務能力建設,大幅度提高社會事業發展水平,確保發展的成果由人民共享;始終堅持生態建設與環境保護放在發展的突出位置,把生態保護作為西藏生態文明建設的基礎,以建立健全生態補償機制和資源有償使用制度為抓手,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實現生態系統良性循環,增強發展的可持續能力。
風生水起,磅礴前行。我們堅信在中央財政一如既往的大力支持下,在自治區黨委、政府的堅強領導下,通過全區廣大財政干部的不懈努力,西藏財政必將迎來新的跨越,也必將為建設團結、民主、富裕、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新西藏譜寫新的輝煌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