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瑪縣白絨山羊基地一角(資料圖片)。記者 青陽多旦 攝
西藏是全國五大牧區之一,牧區經濟社會發展在全區發展大局中具有重要戰略地位。
10年來,我區堅決貫徹執行中央和自治區一系列決策部署,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以改善牧民生產生活條件、增加牧民收入為首要任務,堅持走有中國特色、西藏特點的發展路子,開拓進取,求真務實,扎實奮進,牧區各項工作都取得了顯著成績。
退牧還草“還”出“大效益”
退牧還草工程是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德政工程和民心工程,是關系發展長遠大計的生態工程,深受我區廣大農牧民群眾的擁護和歡迎。2004年,在國家有關部委的大力支持下,我區啟動了退牧還草工程建設項目,對遏制我區草地退化、恢復草原植被、改善草原生態環境,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2004年至2011年退牧還草工程總投資22.5659億元,其中國家投資16.9196億元,在我區七地(市)30個縣實施退牧還草工程建設任務7746萬畝。截止到目前,累計完成草地圍欄6447萬畝,草地補播2200萬畝,退牧還草工程取得了生態、社會、經濟“三大效益”。
退牧還草工程的實施,首先有效遏制了草地退化、沙化的趨勢,促進了生態環境進一步好轉。我區相關部門于2011年對薩嘎、錯那等7個縣退牧還草工程區進行監測,工程區內與工程區外相比,植被蓋度平均提高9.9個百分點,植被高度由5.26厘米提高到7.12厘米,產草量提高57.25%,生態效益顯著。其次促進了農牧區富余勞動力向二、三產業轉移,加快項目區二、三產業的發展和人口的合理流動,從而促進項目區經濟社會全面發展。同時,天然草地的生產能力得到提高,增強了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牲畜死亡數大大減少,牲畜出欄率大大提高,不僅豐富了當地居民的“肉籃子”,增加了牧民收入,而且提高了牧民群眾的市場經濟意識。再次促進了傳統畜牧業經營方式的轉變,以草原建設飼養牲畜的觀念開始深入人心,人工種草、牲畜短期育肥、畜牧業集約化經營、牧區合作經濟組織等新的經營模式和新興技術在項目區得到推廣和應用,畜牧業的經濟效益得到新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