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正值收獲的美好季節。走進雪域高原的田間地頭,只見一堆堆收割的青稞垛、一片片金色的油菜花,為高原大地帶來無限收獲的喜悅;村舍農場,一群群羽豐肉肥的藏雞、一頭頭體壯膘肥的牦牛,為千家萬戶帶來了殷實的收入……這一切的一切,都在無聲地訴說著生活在高原大地的人們當今的幸福生活。
60多年風雨兼程,60多年滄桑巨變。西藏和平解放60多年來,在黨中央、國務院的親切關懷和全國人民的無私支援下,西藏各族人民以主人翁的姿態迸發出創造美好生活的巨大熱情,推動西藏經濟社會實現了跨越式發展和長治久安,各項事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歷史性成就,創造了短短60多年跨越上千年的人間奇跡。
經濟發展實現巨大飛躍
從1951年的地方生產總值1.29億元到2011年的605億元,特別是1994年中央召開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談會以來,西藏地方生產總值連續19年保持兩位數增長,年均增速達12%,超過全國平均增速;工業產值從0到2010年突破163億元;農牧民人均收入從0到2011年的人均純收入達到4700元,連續9年保持兩位數增長……我們不得不為這一組組數據感到驚嘆。僅僅60多年的時間,西藏在經濟制度、經濟結構和經濟總量上都實現了重大飛躍。60多年來,西藏徹底告別了封閉的莊園制、部落制自然經濟,大闊步向現代市場經濟邁進。
農牧業是西藏經濟發展的基礎。為促進農牧業大發展,中央對西藏投入巨資,實施大規模的農田、草場基本建設,積極普及農牧科學技術,大力推廣農業機械化,極大地改善了西藏農牧業的生產條件,改變了農牧業生產方式。特別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國家先后實施了免征免購,不收任何農牧業稅,實行“土地歸戶使用,自主經營,長期不變”和“牲畜歸戶,私有私養,自主經營,長期不變”的“兩個長期不變”政策,使農牧民的生產積極性得到了極大提高。2011年,全區糧食總產量達到93.2萬噸,連續13年保持90萬噸以上。
為加快自身“造血”功能,自治區黨委、政府從薄弱環節入手,抓住工業發展不放松,使西藏工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目前,我區已初步形成了優勢礦產業、建材業、民族手工業、藏醫藥業為支柱的包括電力、農畜產品加工業、飲食品加工制造等工業的富有西藏特色的工業生產體系。今年上半年,全區第二產業增加值75.87億元,同比增長15.4%。
在工農牧業全面發展的同時,自治區黨委、政府又適時提出“提升一產、壯大二產、做強三產”的經濟發展戰略,并將旅游業確立為第三產業的龍頭產業,加大了政策和資金扶持力度。近年來,我區旅游業呈現“井噴式”發展,帶動了餐飲住宿、商貿流通、交通運輸、郵政通信等快速發展,逐步向“做活三產”的目標邁進。僅今年1至6月,全區第三產業增加值就達到180.55億元,同比增長11.2%。
基礎設施建設迅猛發展
自民主改革以來,國家不斷加大對西藏常規項目的投資力度,在不同時期相繼安排了一大批關系重大、影響深遠的重大工程建設項目,使我區基礎設施得到明顯改善。
對于家鄉的巨大變化,錯那縣錯那鎮亞馬榮村村民益西格桑有著切身感受。他說:“現在,油路修到了家門口。下一步,我準備貸款買車跑運輸,只要自己肯努力,我相信家里的日子一定會越過越紅火。”
和平解放以前,舊西藏沒有一條現代意義上的公路。交通閉塞,嚴重制約了西藏經濟社會的發展。60多年來,西藏公路從無到有,從舊到新,通車里程逐年遞增,到今天,龐大的公路網將人流、物流、信息流等源源不斷地輸送到全區各地。
從2001年起,國家不斷加大對西藏農村公路建設的投資力度。尤其是進入“十一五”后,自治區更進一步加快了農村公路的建設步伐。自治區交通運輸廳的統計數字顯示:僅“十一五”以來,全區共安排農村公路建設項目781個,總投資45.7億元,解決了161個鄉鎮、1659個建制村的通公路問題,新建里程14740公里,農村公路里程迅速延伸,公路網覆蓋了所有鄉鎮和80%以上的建制村,100多萬農牧民告別了沿襲幾千年人背畜馱的原始運輸方式,積極融入到改革發展的時代潮流中。同時,啟動農村公路路面硬化工程,261個鄉鎮通了柏油路,達到全區鄉鎮總數的38.3%。拉薩市七縣一區全部通了瀝青路并實現了“村村通”公路。
拉貢機場高速公路建成通車、墨脫公路即將建成通車,青藏鐵路通車、拉日鐵路的開工建設,林芝米林機場、阿里昆莎機場、日喀則和平機場相繼通航……近年來,西藏的交通運輸事業實現了歷史性飛躍,交通運輸條件日益改善。如今,以公路、鐵路、航空等為一體的立體交通網絡已在“世界屋脊”悄然形成。
人民生活逐步走向富裕
標準化的廚房、成套的真皮沙發、巨大的液晶電視……這是一個典型的藏式院落,樓房雕梁畫棟,上下兩層,足有500平方米。院落的主人就是46歲的農奴后代、堆龍德慶縣羊達鄉村民阿努。據阿努講述,和平解放前,阿努的父母“每天吃不飽、穿不暖,日子苦得很”。現在,他種起了大棚蔬菜,建起了苗圃基地,住上了別墅,開上了汽車……
60多年來,西藏經濟社會大發展,發展成果惠及人民,由人民共享。西藏各族人民從住房、看病、上學到出行、飲水、通信等人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大有改善。人們從生產方式到生活方式,從衣食住行到醫療教育、文化娛樂,充分感受到社會進步帶來的福祉。改革開放后,自治區黨委、政府進一步貫徹落實中央關于西藏工作的一系列方針政策,始終把改善農牧民生產生活條件、增加農牧民收入作為首要任務,提出并大力實施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確保農牧民持續穩定增收。
“孩子們高興得在房子里打滾。”那曲縣那曲鎮八村村民索朗江措回憶起全家從低矮的土坯房搬入新居的情景時說。如今,無論是在珠穆朗瑪峰腳下還是在雅魯藏布江畔,無論是在藏東林區還是在藏北草原,一排排嶄新、整潔的藏式新居已成為雪域高原的一道亮麗風景。
自2006年開始,西藏計劃用5年時間新建、改造23萬戶民房,使全區80%居住條件較差的農牧民住上安全、適用的房屋。僅2009年,全區完成安居工程5097萬戶,惠及33萬人。至此,西藏解決了23萬戶、120萬農牧民的安居問題,提前一年完成安居房建設任務。現在,“安居”已經成為西藏經濟社會發展的關鍵詞之一,與之相應的則是“樂業”。百姓是否“樂業”,關鍵就看錢包鼓不鼓。2011年,農牧民人均純收入達到4700元,增長13.6%,連續9年保持兩位數增長。
60多年滄桑巨變,雪域舊貌已換新顏。如今,一個團結、民主、富裕、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新西藏正巍然屹立于120萬平方公里的遼闊大地之上。西藏的明天也必將更加美好、燦爛。